logo
唯佛宗世界人乘佛教

法雨缤纷

三界火宅

六道众生,轮回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三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谓之“三界”。

欲 界:是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乐境,未得者,存有希求贪得之心,已得者,又勤依不肯离舍,染爱乐着,是名为欲;欲界是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这些世界很广,上自四天王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以上六层天,皆不离淫欲,而淫相又各有不同,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之男女,交形勾抱为淫;夜摩天男女,相抱为淫;兜率天男女,握手为淫;乐变化天男女,相笑为淫;他化自在天男女,相视为淫)。中自我们人类地球世界南赡部洲,及他方世界之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瞿卢洲,下至无间地狱,都是欲界的范围。

色 界:色为有形物质的意思,色界众生之身体与宫殿,以及国土的一切物质,均极其精良美妙殊胜,此界在欲界之上,是离淫欲与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色界之众生,由禅定之浅深粗细胜妙,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即: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是也。

无色界:此界无任何一色一物,也没有国土与宫殿,亦无人之身体与相状,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境界中,既是无物质的世界,其方所亦不可定,但就果报的殊胜,在色界之上,乃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

在这三界之中的众生,分为天上、人间、修罗、畜生、地狱、饿鬼等六趣,这六道众生中,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最好的当算天、人、修罗这三善道中的天道,但天福享尽,因业轮转,又要堕于其他五道受生;最不好的是畜生、地狱、饿鬼,谓之三恶道,但缘恶报业尽时,可能随其往昔因中所作善业,转生三善道中。

总而言之,凡此六道众生,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鬼畜,时而人间,轮回转报,生生世世,累劫多生,头出头没,乐少苦多,无有出期,执着不舍,以苦作乐,所以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故曰三界犹如火宅也。

在这个世界上,人为万物之灵,升天堂,入地狱,转修罗,入鬼畜,都以人为枢要;所以佛陀一代教化,其目的,即盼世人,舍恶向善,学佛行道,以冀超越三界,出离六道轮回,盼诸有情,回头是岸。

上帝问道

上帝名释提桓因,住在三十三天的中央――正法堂,有一次他心中又想起了些疑问,要去问佛,许多天人知道上帝发此微妙善心,都愿侍从,闻佛开示。上帝令执乐神持琉璃琴,率天众于正法堂忽然不现,运神足通,顷刻已到佛陀所居之处的摩竭陀国庵婆罗村比毗陀山林,先遣乐神弹琴供养赞叹。世尊从三昧起,上帝问安,与诸天众,皆礼佛足,一一坐定,请示法要。

上帝:我有一个问题,愿闻佛陀开示,以释我疑?

佛言:随汝所问,吾当一一解说。

上帝:诸天及世人阿修罗与一切众生,不知结何怨雠,常有争斗?

佛言:众生结怨之生,皆由于生生世世互相贪嫉。

上帝:但不解这“贪嫉”由何因缘而生起?

佛言:贪嫉之生,乃由爱憎。

上帝:不知“爱憎”又由何因缘而生?

佛言:爱憎乃由爱欲。

上帝:但不知“爱欲”复由何因缘所起?

佛言:爱由想生。

上帝:但不解“想”更由何而生?

佛言:想之所生,由于调戏(一切挑引戏弄之心,此心甚微甚广,或觉有意,或由无意之习气所使,必细密省察体会乃证);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一切众生就不会互相伤害了。

上帝:是啊!世尊!一切众生由调戏开始,从此有想;若本无调,就无想,无想就无欲,无欲就无爱憎,无爱憎就无贪嫉,无贪嫉那有互相伤害之事。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

上帝…………

佛陀…………

这一次上帝问道,并不止此,还继续问了许多关于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之道,圣贤舍心之道,圣贤律法,比丘所修究竟梵行安稳之道……收获很丰。如上所举,乃令世人除贪嫉伤害之法而已,能明了这层道理,随时警惕,断除伤斗之源,就能共相安乐了。

上帝又对佛陀说,他曾将这些疑问,请教过道者,但终没有究竟圆满的解答,又在正法堂与天众讨论过,现在才算真释所疑了。并自称“我是佛弟子”,请佛陀授记为“斯陀含”果,永不再堕,终至成道;又对天众说:“你们于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礼拜,今在佛前再设此恭敬礼拜,不是更好吗!”时梵童子忽现于空中而说偈赞:“天王清净行,多利于众生,摩竭帝释主,能问如来义。”语罢仍隐。是时上帝即从座起,率诸天众,顶礼世尊,遶佛三匝,各回天上。

不受之礼

从前,印度舍卫国,有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婆罗门少年,名叫宾耆迦,态度轻慢,不知礼仪。有一次,当世尊释迦牟尼佛陀,住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来到佛的地方,因无人理会,无名火起,竟在佛前毫无礼貌,没有善意的,粗言恶语,嗔骂呵责,胡说八道。佛陀以慈愍众生的心情,带着微微的笑容,很幽默的对他说:“宾耆迦!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吗?”“尽管问吧!瞿昙(古称佛之姓)!”

世尊问:假如你的家中,有了什么庆吉欢喜的日子,要不要准备丰美的筵席去请你们的宗族、亲戚或朋友来赴宴?或者是赠送一些美好的礼物给他们?

少年回答:如是,瞿昙。

世尊再问:假如他们不受你的邀宴,不收你的礼物,你当怎么办呢?

少年答:如若宗族、亲戚、朋友都辜负了我的盛意,不肯受纳的话,筵席饮食及礼物,还是属于我自己的,自己受用罢了。

佛言:你说的话,很对很对!如若这样,那么今天你在这里,以辱骂嗔怒,恶语呵责,这些礼物相赠如来,如来不受,你出口这许多不堪入耳之词,应当属谁?若照你说,应归还你自己带回去受用才对。

少年答:这样?瞿昙!虽彼不受,但是已经赠过,受不受,就算与他了。

佛言:这样,不能说是受相赠与,因为他人没有接受你所赠与。

少年问:要如何才能算是受相赠与呢?

佛言:因为没有报,如果说:你骂他,他还骂你,你打他,他还打你,你对他嗔怒,他亦以嗔怒对你,以骂报骂,以打报打,嗔则嗔报,恶则恶报;如系兽类,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才算受相赠与。宾耆迦!今如来嗔不报嗔,怒不报怒,恶不报恶,斗不报斗,打不报打……,像这样子,你的礼物当然算非赠与,不名为相与。

宾耆迦听懂了佛陀开示的道理,也就心生惭愧,立刻合掌恭敬,五体投地,悔过说道:“我实无知,愚痴昧暗,不知善恶,不辨是非,今于沙门(出家人)面前,无理取闹,实在罪大恶极,今当忏悔,改邪归正,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要学礼貌,重新做人了。曾在婆罗门长老宿重行大师之处,听他赞美过如来没有嗔心,是真实不虚,实在崇高伟大,使我感动而生信仰。”言毕欢喜而去。

笔者希望世人,如果有人辱骂你,殴打你,嗔恨你,你能效法佛陀慈忍众生,逆来顺受,不起报复的心念,反生同情,予以劝慰,和颜悦目,使恶者生起惭愧心,风消云散,日出冰解,立即太平,双方无损,互相安乐,这是处世之道,是多么好的妙法。

不说谎

世上有许多人,想要讨上天的欢喜,得上天的保佑,竟消耗了许多金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烧纸啦!唱戏啦!最残忍的,是杀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堆集如丘,美其名曰“拜天公”,其实这种愚痴的作法,上天是最不喜欢的,因为世人已违反了上天“好生之德”;天是光明的、净洁的、美妙的、素食自然的,怎么会贪污人间的草纸,看人间丑戏,吃这五浊恶世的腥臭食物呢!这明明是欺辱上天,定会引起天的厌恶;灾难重重,那就是对这些杀生行恶,企图贿天的世人一种惩罚啊!

其实要使上天降福于人,方法很多,不一定“杀生拜拜”,举一个例证,就可明白了。佛陀说过,只要世人不说谎话,就可得到下列“八种”天所赞叹: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不说谎者,口里永远清净,并且还常常发出如青莲(优钵)一样的香气。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不说谎者,说出话来,为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所信仰、尊重、拥护和崇拜。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不说谎者,说话是真诚实在可靠可信可证不变的,故得世人敬重,上天爱护。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不说谎者,说出话来,都是温言软语,慈音和雅,慰勉鼓励,赞叹安慰,使人闻之都感到亲切舒适,快乐自在,安稳如意,没有烦恼。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不说谎者,在自己内心有一种特别殊胜的快乐,每天身所行的是善事,口所说的是善语,意所思想也是清净的,身业、口业和意业,三者都是清净无染,心中光明平坦,无所挂碍。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不说谎者,随时都是小心谨慎,出言没有错误的过失,常感心情充满愉快。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不说谎者,言行审慎,利人利世,不但世人尊重奉行,就是上天也欢喜接受,佛无妄语,在天上说法时,诸天皆尊重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不说谎者,寡言宁静,智慧超人,所说的话,多是真理,超然妙胜,无人胜过。

综上所述,不说妄语,功德殊胜,不但鬼神敬畏,世人崇仰,更得上天赞叹,稀有难得,若能久久实行,善缘增上,命终可以生天,若学佛陀多生累劫修行,将来成佛,可得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的报应,亦如十方三世诸佛一样,可为人天的导师。

两头蛇

我国民间有句骂人的俗话叫“两头蛇”,因为蛇是毒物,人人厌恶;在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里,真的把蛇当作会说话的魔鬼,显示它非上帝所造,就因为那蛇多话,叫犹太民族的始祖――上帝耶和华用泥土所造的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园中那棵上帝吩咐不许采食果树上的果子,他们的眼睛亮了,智慧也开了,因此上帝震怒,竟罚蛇永远用肚皮走路,处罚女人世世代代受怀孕生产的痛苦,罚男人终身劳苦,才得吃的;并叫蛇要咬女人的脚跟,女人见蛇就惊叫,要使女人与蛇永远为仇。由这个故事看来,蛇也算是上帝所厌恶的,如果蛇真的有两个头,岂不更为厉害可怕!有人说,有种毒蛇确有两个舌头,所以把那用心毒狠,两边说坏话的人骂作这样难听的名词。

说话主要的工具靠舌头,那些两头蛇,专会花言巧语,讨好于人,搬弄是非,道人长短,挑拨离间,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疑恨,感情破裂,拆散夫妻,破坏家庭,伤人名誉,毁人人格,败人前途,损人事业,对个人或社会,乃至国际之间,有时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他自己还在旁幸灾乐祸,希望“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都靠着他舌头所造的口业,而使两方受害受苦,在佛学名词叫“两舌”;常犯两舌的人,其心奸险,甚于毒蛇,罪大恶极,这种人前生不是毒蛇转来,来世亦将堕蛇蝎之类,纵或为人,亦多盲聋瘖哑,如堕地狱,将受烊铜灌口,拔舌为犁之苦报。

佛陀悲愍众生,劝告世人不可两舌,如果生生世世都不犯两舌,就可得到左列“五种利益”: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因过去从未以两舌破坏别人,没有使别人受到打斗伤害刀枪箭击及一切刑法坏身之苦,故今生得到身体康强,不遭横祸伤害其身,并常得善神保护,亦无能害他的事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害故:因过去从未以两舌破坏别人的家庭,没有使人遭受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苦,故今生得到家庭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佣仆顺从,邻里和睦,亲友爱护,并常得善神护佑,故无能害他之事。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因过去从未以两舌破坏别人的名誉信用,故今生处世作人,无论士农工商军政……各界,都有很好的名誉信用,并常得善神庇护,皆能顺适达成目的。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因过去从未以两舌破坏别人的修行,故今生自己修行皆能如法,永不退堕,并常得护法神之护持,道心坚固,亦无魔扰破坏。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因过去从未以两舌诳惑于人,并助人师友相和,道业精进,故今生才能亲近德高望重修行成就的善知识。

佛教的民俗

阿难尊者,知道以后末世的佛教信徒,为了穿衣吃饭,生活之需,以及生养教育,种种关系,理家之累,怎样能够做到清净学佛呢?真是一个问题,因此,竟在一次讲经会上,当众提出,请示佛陀。与会大众觉得尊者此问,就像是替大家解释心中的疑问一样,都静静地倾听佛陀的开示。

佛言:“阿难!末世信佛徒众,有受佛禁戒的,当诚信奉行,礼敬三宝,时刻慎畏因果,对尊长要恭敬,为人子之道,要孝养慈亲;为国民之道,要尽忠报国;为父母之道,于子女要有好的教养,处理家务要谨慎,家人眷属要和偕合聚,资生精进正取,生活要勤俭简朴,支用要节约储蓄,交友要慎择,办外务要和善,平时言行有度,心口相应,这样可得为世间事,但不可得为世间意。”

阿难于此,插问:“世尊!您刚才说的何为‘世间事’?何为‘世间意’?我有些听不明白,愿为解说。”

因此,佛陀继续说:“再说浅明一点,你就会了解的。做一个佛弟子的在家人,可以从事世间士农工商,以及各种正当的有利资生事业,做生意的,不可大秤小斗,要平斗直尺,一切行业,皆不可欺罔于人,伤天害理,切不可作;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神明鉴察,不可违背,人本自良善,故行善是当然,学佛教戒,是以免作恶,并无不便;如果,家有葬送丧事,或新居迁徙,婚姻嫁娶,一切庆喜,要合乎节约简单,庄严隆重而有意义的仪礼,养成优良的风尚习惯,不可浪费奢侈,但也不能没有合度的仪礼,这些都是佛教徒可以做的世间之事。

其次,所谓世间意者:为佛教弟子,不得问卜相命及请祟符令,不得以符咒压怪治鬼,不得祠祀解奏,不得拜神拜鬼,亦不必请择良日吉时,宜应断除一切迷信没有高深义理之事。如果有受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圣戒的人,遵守五戒,复行十善,福德无量,凡有所施作,当禀三尊――佛、法、圣僧及菩萨;佛之玄通,无细不知,无处不遍,凡人之行善作恶,如来悉知悉见,行善具有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利,无事不吉,岂有忌讳不善之理,修行之人,道之含覆,包弘天地,因世俗不达之人,不明心地,自作挂碍而已;善恶之事,由人心造,福祸自招,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由戒生德,乃属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德殊胜,不可称量,有智达命之士,是不会迷信崇邪的,是故,佛教乃度世之道也。”

阿难闻之,心开意解,整理袈裟,五体投地,并连声说道:“唯,然,世尊!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开示不迷,是大福田。”时,国王、臣民及诸大众,一齐礼拜,皆愿依教奉行。

保富新法

人人都想今生在世上成为一个富翁,甚至希望来世仍然富有,并且还欲望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能继承先业,大富大贵,光宗耀祖。虽然有人觉得人生无常,财产乃身外之物,生未带来死带不去,多少做些利益人类社会的事情,这样难能可贵,实在少见。谁都知道,月亮圆了,有缺的时候;盛开的花,有凋谢的一天;富豪显贵也有衰败的厄运,人生在世,不过大梦一场,但大多数的人,却不知道财富不一定完全属于自己的!举例说吧:

一、国家有份:国家因国防、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保安、救灾等公共福利及供给为民服务公务人员之需,自古以来,百姓必须有向政府纳税的义务,私人的财产和权利,才能安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这是民主自由的国家如此。如系暴政,根本就不许财产私有,把人民一律当作奴工牛马,只有劳苦工作,没有权利财产,以往稍微富有的人,还要遭到王难之苦,人死财空而后已。

二、家人败类有份:如婚姻不慎,或前世怨家来聚,或因不守夫妻之道,发生婚变;凡家人有作奸犯科,相互连累,皆有破家荡产之虞。或系不肖子孙,因遗产得之容易,不知爱护,浪用随便;或因前世欠债,今生讨债子孙,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或不务正业,花天酒地,结交恶友,非为乱作,胡闯横祸。有此诸多破败因缘,财产势必耗尽。

三、灾变有份:当兹乱世,人心向恶,共业所感,天灾地变,水火刀兵,疾病虫害,以及种种不可抗力的灾难,举世皆然,见诸报端,令人生畏;所以说人类的财产,大水有份,大火有份,大风有份,战乱也有份。

四、盗贼有份:凡有财富,恶人觊觎,不敢明抢,就想暗偷,或是百计千方,巧设诈术,非法以图,不当利得,使人受损,以遂己欲,其用心等同盗贼。

许多道理,佛陀早已昭示人类;佛陀保佑世人,笔者亦盼世人皆能如愿以偿。按世之常理,凡事必循其因果自然之定律,不能无因得果,出之偶然,其保富所举新法:

第一、拥护国策政令,踊跃缴纳各种税捐及服兵役,响应政府革新运动,才能确保国家之民主自由,富人的财产才能永远属于私有的,并可遗留子孙而得国家法律的保障,在这毫无污染的干净国土上,才无盗贼恶人及贪污所觊觎。

第二、遵守道德,多作善业,广行布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竞乐举办各种慈善救济及公益事业,以共感永离一切灾厄苦难及战乱,必得美满幸福家庭,和乐眷属,辈出孝子贤孙,英豪俊秀,光前裕后,亦可招感来生福报,荣华富贵。

唯有如此,久久励行不懈,你的财富,才能真正永远属于你自己的。

八苦

凡是年纪稍大的人,或自幼即有智慧的人,由于他(她)们亲身经验的体会,或以慧眼所观察,没有谁能说人生是完全快乐的。所谓人世间的快乐,也不过是暂时的,虚假的,没有真实性的,当知我们人,有了这个躯体,就是烦恼苦痛的根源,谁也不能幸免于苦,众生无量无边,苦恼亦无量无边,通常人们易知易见的,把它分为: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

人自神识入胎,六根渐备,如处瓮中,暗无天日,展伸不得;母身怀孕,大腹便便,行动艰难,食欲不振,吞酸食涩,勉强支持,一旦临产,死去活来,地裂山崩,如在屠场;婴儿下地,嫩肉触风,痛似刀锋刮体,洗浴穿衣,更如芒刺其身,初生呱呱大哭,此乃“生苦”。

人到年迈,体力衰退,四肢软弱,黑发变白,眼视不明,耳根不聪,牙齿脱落,神智不清,态似龙钟,一切不能随心所欲,时时苦恼叹息,此为“老苦”。

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筋、骨、皮、肉、内脏、脉络、指甲、发毛,一切固体为“地”;血、尿、汗、泪,液体为“水”;体温、热能为“火”;空气呼吸流动为“风”。四大调和,身心康泰;四大不调,或因伤害,即生苦恼,此即“病苦”。

人人必有一死,只是时间早迟,纵满百岁,终归于死;人类因妄想、贪恋、瞋恚、恐怖、仇恨、债欠、恶行、一切执着,惧死之心,更为强烈,临终之时,苦业现前,倍感痛苦,此是“死苦”。

人因贪欲成性,贪得无厌,妄求不得,心生痛苦。如贪财物、女色、虚名等企图不遂,愚痴犯刑,身心俱苦,此谓“求不得苦”。

人因爱缠所缚,亲情深固,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及一切感情深厚的人,一旦离别或死亡,忧愁苦恼,此为“爱别离苦”。

人有是非之心,常起斗讼之事,倘是冤家相遇,仇敌相逢,对视无言,火恼于心,瞋形于外,苦痛难言,此生起“怨憎会苦”。

人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接触,而生起色、受、想、行、识五阴潜伏于内心,痛苦交炽,辗转增剧,名“五阴炽盛苦”。

总之,从生至死,没有谁能避免这些苦痛,更因人与人之间,由贪、嗔、痴、慢、疑等造成了苦海无边。佛陀悲愍众生,为了拯救众生,乃昭示人类至高无上的法门,只有人人知苦厌苦,决心离苦,踏上普渡的慈航,回头即是觉岸,就能离开娑婆苦海,到达清凉安乐,庄严自在,永无苦恼的极乐世界。

劝勿恶口

在世间法中,引出“恶口”与“不恶口”两个相对的动词,其意思相反,是代表人之口业的一部分。口本是人类用以饮食和说话的器官,原是很重要,如果口能配上一个会说话的舌头,说出来的话,更是尊贵无比,一言可以兴邦,一语可以定国,人赞之曰“金口玉言”;如对人予以鼓励指导,或宝贵的忠告,人感谢曰“金玉良言”;如所发之词,粗浊难听,不堪入耳,人所厌恶,故名之为恶口贱言。

恶口包含的几种意思:如以不吉祥的话骂人,求神祈鬼降灾祸予对方叫咒诅;用粗暴鲁莽之词侮辱对方,使人难堪,有怒骂、大骂、痛骂;如系二人争吵起骂,叫对骂相骂;进而动起手来,拳足交加,叫打骂;有一种人,为发泄心中嗔怒,大街小巷,当众谩骂,或边走边骂,而又无所确指,这叫“泼妇骂街”。或咒或骂,种种污词,时常惯闻,不喻可知。其咒骂姿态,既不雅观,咒骂丑词,臭不可闻,为任何人不愿接受;就是三岁无知的幼儿,被人骂了,也会反抗和哭泣。咒骂已成恶习,欲改不易,一动嗔怒,冲口而出,辱毁骂诟,尖刻刺耳,充分表现了心中的毒恶,此乃犯罪之行为,依国法可判公然侮辱,或毁谤名誉,入狱受刑或处罚金,死后还要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入地狱时,遭割舌自食,鬼卒毒殴;转生饿鬼,蛆虫脓血,从口流出;再转畜生,为禽为兽,噉食粪秽,居处肮脏,叫出声音,粗恶难听;再转为人,形躯不正,面貌丑陋,嘴歪牙缺,口臭难闻,多为乞丐,人所共弃,这些恶报,极为可怕。

所以佛教奉劝世人,严戒恶口,如果生生世世永不恶口,就可获得“八种利益”:
一、言不乖度:人与人之间言语交谈,当视各种关系,家人眷属,亲戚朋友,师长同学,长官部属,老幼尊卑,男女之间,一言一动,才能适度,无轻慢误谬。
二、言皆利益:因言不乖度,一生说话,皆利人益己。
三、言必契理:因言皆利益,所说都能契合真理,人所乐闻。
四、言词美妙:因言必契理,使人闻之,深觉美妙动听。
五、言可承领:因言词美妙,无论何人,皆愿承受领教。
六、言则信用:因言可承领,而得饶益,所言皆可信用。
七、言无可讥:因言则信用,利人济世,真理自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因右列诸端,总而言之,永离恶口者,所言纯以爱人利人为出发点,不但别人快乐,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内心更起一种难以言语文字可以形容的意乐。

假如由个人而家庭而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人人永不恶口,就能建立一个清凉安静和平爱乐的世界。

哀哉七月十五日

我们台湾同胞,每年到了七月十五日,俗谓“中元普度”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屠杀牲畜,祭祀鬼神,大宴亲友,到底是一回什么事?这个故事,当从头说起。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陀座下的出家比丘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犍连的大弟子,因为他神通广大,有神足通,可以上天堂,到地狱;有天眼通,远近都能看见,没有障隔;有天耳通,不论多远的声音,亦能听到,无所阻碍;有他心通,别人心中的一切,他都了解;有宿命通,别人过去久远劫来的事情,他都清楚,当算得是神通第一的大菩萨了。有一天,他以天眼遥观自己今生的亡母在饿鬼道中,腹大如瓮,手足细小,咽喉似针孔,珍馐美味,不能进得,饥火中烧,滴水难以下咽。目犍连不忍其母受苦,即刻用自己的钵,盛满了饭菜,藉神通的力量,往飨老母,但见母亲取食,尚未入口,饭食即化为火炭。目犍连母子情深,悲痛涕泣,即因情蔽,不能得知亡母宿世犯何罪业,受此苦报,乃将此事禀问佛陀。佛陀闭目净观,露出怜悯的心情,以慈祥的语音开示道:“目犍连啊!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不信因果报应,谤佛骂僧,不敬三宝(佛法僧),贪瞋痴慢,常行邪恶,戏弄众生,因是受此苦报,纵然你作她的儿子的人,孝心感动天地,但不能拯救罪恶这样深重的人。”目犍连听到这里,更加悲痛,五脏俱裂,嚎啕大哭。佛陀再以安慰的语言,继续说:“若靠你一人的力量,是无济于事,无可奈何的,现在唯有仰仗十方僧众威德神力,方能救得你母亲出离饿鬼苦趣。每年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因十方僧众结夏安居九旬,修行解居之日,一切僧众均具清净戒行,多证圣果,其德广大,不可思议,佛最欢喜,如在此日供养这些僧众,不但已故父母六亲眷属定能出离三涂之苦,得到解脱,若父母尚在人间,亦衣食丰足,福乐康宁,万事吉祥如意,这就是真正超荐拔度的妙法。”目犍连听了,欢喜信受,依教奉行,即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圣僧大众以后,其母是日即离饿鬼之苦。

这样供僧,叫“盂兰盆”之法,目犍连受此法益,感激佛陀,赞叹三宝的功德,乃奉劝世人推行“盂兰盆法会”,这一天也可算是一个上报亲恩的节日。时间远久,渐渐行不如法,进而以讹传讹,相沿成习,这个吉庆的日子,反变成了大肆屠宰牲畜的凶灾恶日,供养僧众竟变成了宴神请鬼的筵席,名曰:“请好兄弟”,这不但违反了佛陀的慈悲,更辜负了目犍连尊者奉劝世人行孝为善的好意。

戒杀护生,本来是有延年益寿、除病消灾的功德;杀生祭拜鬼神,不但鬼神无益,杀害众生要偿血债,命终之时,复堕地狱,受无间苦。前人说:“要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杀业不休,世将永无和平之日,如果杀生拜拜之风难改,则请代之以珍美素食,香花果饼亦可,如果做不到供养僧众,则请僧尼到家诵经礼忏,超度亲眷亡灵,这样也是冥阳两利的美事。

唆杀

尊者阿难,曾问佛陀:“世尊!人不自手杀,教他杀者,为无罪耶?”这个问题,正如现在许多人心里所想:如果自己亲手杀生有罪,认为教别人去杀,自己就没有罪了?比如:有位持斋的老太太,自己不杀不吃算是修行,但始终牵挂着子孙,不吃怎么行呢?看看自己辛苦饲养的鸡鸭,肥大可爱,明后天就是大拜拜的节日,叫儿子拿几只去卖掉,得来的钱,打酒购肉,称鱼买香,其余几只,叫媳妇把它杀来拜拜,或天公妈祖、城隍土地,一切神明、佛祖仙公,保庇一家平安,吉祥满愿,拜完大宴亲友,看起来真是一位慈祥的阿妈,子孙满堂,竟皆欢喜。

但佛陀的答复是:“阿难!教人杀生,罪重于亲手杀也!何以故?譬如有人,唆使他人,杀人作恶,因彼愚昧,不知祸福,若为县官捉理,逼供说实,虽获其罪,因非己意,其罪为轻;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无有慈心,罪当为重,教杀牲畜,其罪亦尔。杀与所杀,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时逢灾凶,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杀,三涂八难,经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噉草饮泉。世之畜兽,皆因前世,为人身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世世结怨,互相报偿;人兽牲畜,水族空行,神同形异,相互残害,罪深如是。”教人杀生,果报昭彰,岂不畏惧!

佛陀以县官为喻,今用现行国家法律的观点再来说明:假如一个杀人的凶手,与被杀者素不相识,毫无怨结,其杀人动机,或因意气用事,或因受人金钱雇使,案发拘提到案,当检察官侦办时,首先审究犯罪之动机及其目的,一旦从口供或查证中发现有被人教唆之事实,必将该教唆犯逮捕归案,一并押候侦查,提起公诉,移送刑庭审理;如审判法官,认犯罪之事证明确,固然凶手当受杀人之罪,判处应得之刑,然而这位教唆杀人犯,按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者,依其所教唆之罪处罚之,以教唆杀人,当然依杀人罪判处;如被教唆者是未成年人,或精神有其病态而情况可以悯恕者,依刑法第五十九条可酌量减轻其刑;然教唆者,乃有预谋杀人之动机,因知法律之利害关系,而诿过于人,其恶性重大,无可原恕,应加重其刑;如被教唆人虽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论,但以所教唆之罪有处罚未遂犯之规定者为限,不可认为教人杀生,自己就得逍遥法外。国法如此严厉,何况因果自然之律更严,依佛法此属意罪,乃造成三恶道之正因,期教唆犯罪者猛省才是。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踰阇国的王妃,人丑位尊,常自疑问。当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之后,很恭敬的坐在旁边,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一、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二、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三、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卑贱?四、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高贵?”

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要是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气愤憎恶;同时她也不以吃的、用的,以及各种财物,或是香花之类布施沙门(出家修道者)、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财物、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就生妒忌,因忌生怒,这种女人死后再生今世,都是面容丑陋,体态粗劣,而且困苦贫乏,身世卑贱,此一。

胜鬘!女人虽然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她就生气、怨恨、愤怒、憎恶,可是她却常以吃的、喝的、用的及一切财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且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能随喜赞叹,死后生为女人,都是面貌丑陋,体态粗劣,但却大富大贵,此二。

胜鬘!女人性情温柔,有人讲她坏话,也不生气,又能忍让,可是她对沙门及婆罗门却不肯作任何供养布施,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就心生妒忌,常自傲慢,死后生为女人,都是面目姣好,美丽动人,但很贫苦,身世卑贱,此三。

女人性情温柔,又能忍让,人说她非,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她又能以一切财物建地舍宅香花水果饮食医药,恭敬供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嫉妒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死后转生女人,都是面貌清秀,端庄美丽,心地善良,品行高洁,且多财富,福德高贵。

胜鬘啊!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的缘故了。”

胜鬘夫人听了世尊的开示,很惭愧而又欢喜的说道:“世尊!我听了你的开示,完全明白自己长得丑陋而身世尊贵的原因,好比从黑暗中得到光明,从荒野中发现了康衢大道,这道理实太奇妙了。我从今起,纵有人说我坏话,也不生气,对别人更不生妒忌之心,当随喜赞叹他人之善,并要以一切财物、饮食、医药、建地、屋宇、香花供养沙门及婆罗门。归我统制的妇女很多,我也要教她们如是学,如是行。请世尊收我为弟子吧!我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至到终身。”

尊师重道

阿难在一次法会上请问世尊:“凡人及为人弟子者,以恶意对自己的师长及有道德之人,其罪过如何?”

佛答:“阿难!我们做人,应当随喜别人的善,见人喜庆,不可心生嫉妒;如果世人以恶意对待自己的师长,或对有道德的人,等于以恶意对佛一样;当知,宁以万石弩击自己之身,也不可以恶意对师长及有道德的人。”

佛问:“阿难!以石击自己之身,痛否?”

阿难答:“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若人以恶意对有道德之人及师尊,将来地狱苦报,其痛之剧,超过以石击身也;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亦不可以恶意对有道之人,待有道德之人及师长,应视之如佛,不可生慢生嫉,见其有善,当代欢喜,并予赞叹宣扬;具有戒德者,感动诸天,人天鬼神,莫不尊敬拥护。宁可自投大火或以利剑自割其肉,但切莫嫉妒别人之胜,世间有不知尊师重道的人,其罪不小,死堕地狱,受诸苦报,痛苦超过以石击身、利剑割肉及投大火百千万倍,盼勿种此恶因,免受苦果,慎之!慎之!”

阿难又问:“假如作师长的人,见弟子稍有不是,可以大声呵叱责骂制止吗?如此,有罪过否?”

佛言:“不可!不可!师与弟子之间,当以仁义相处,待弟子宜慈祥德厚,褒贬要有义理,并同时要教示其应行之道,不可妄为批评,自己所不能行的,切莫施教于弟子,应教导遵崇礼义及修身律仪,更应教以生活生存之正道,不可使弟子与人结怨发生讼累。作弟子的对师长要诚实,师弟之义,至为高洁,所以,为人师者要像师,为弟子者要像弟子,切勿互相诽谤攻讦,不可心含不悦而致怨愤,假如平时不注意细节,以微而不自省察,日后势必由小成大,小过如星火,不自扑灭,将来必有自烧其身之虞。要做一个好弟子,首当孝顺师长,切不可以恶意相待,如以恶意对师,等于以恶意对佛、对法、对比丘僧及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有很大的过失,如果不孝敬父母师长的人,为天不覆,地所不载,天地都不容的人,其罪恶之大,可以想见。将来末世,恶人之辈,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违反人伦道德,不但造成苦聚世间,人类亦将渐趋毁灭之途,此等恶人,死后必堕地狱,受苦无间,偿其生前罪报,实在太危险了。所以世人要行善业,首须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礼信三宝,奉行先圣先贤之遗教……”阿难及诸会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笔者在此亦奉劝世人,不但自己尊师重道,并盼普劝亲戚朋友及一切有缘的人,实行重道尊师,敬孝父母,后当获福无量也。

“痴”是愚痴、笨拙、顽蠢、愚昧、呆傻、懵懂、戆戆、不慧、无智的意思,佛教说:贪、嗔、痴是人类“三毒”,痴是三毒之一;又说:贪、嗔、痴、慢、疑是人生“五病”,故痴又是五种病之一,可见愚痴实太坏事了。

大家不要以为只有那些乡下人,或没有受过教育的,或天生来即是呆呆戆戆的人,才是愚痴,才会做懵懂事,其实不然;世上做胡涂事的,多是聪明人,这些人说起话来,花言巧语,婉转动听,头头是道,振振有词,使人发生错觉,倍增兴趣,乐于接受;窥其用心,总离不了自私和贪欲,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能损人利己,或假公济私,自以为是最聪明不过的。

一次友人请客,宴会上,退休的老典狱长感慨的说:“我主管监狱多年,见那些服刑的囚犯,多是聪明人,越是聪明,作的越是胡涂,犯案越是惊人!”另一位朋友附和说:“这是实在话,常在报端看到那煊赫社会的大新闻,确是那些了不起的聪明人干的。”一位老先生则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倒不如那些不染时髦,安分守己的乡下佬。”因此,启发大伙谈天说地的兴趣,在座的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在报上看过的故事都搬了出来,好像说话比吃佳肴更为有味,有说:有为爱情投河自杀的,有因吃醋毁容的,或为女人打斗的,为金钱杀友分尸的,为美钞杀人移尸灭迹的,或情杀或奸杀或自杀,有图领保险金想烧死发妻,为领保险金竟烧死亲生子女,想发财竟把子女送上铁轨让火车辗死,有人包庇走私,有人循私舞弊,有贪赃枉法,红包卖官,有吸农民的血,官人丢官入狱,有香蕉虫制金果盘,有大学教授杀死掌上明珠,有争财产兄弟失和,家庭相讼,打杀父母,喜打牌爱跳舞,对子女教育生活于不顾,乱交朋友,破坏家庭……说不能尽,好像个个都是评论家,老先生似乎懂得佛理,很轻松的把这些谈话归纳起来说:“这些事没有一桩离开了因果关系,犯罪的行为都是身、口、意三种恶业所造成的贪、瞋、痴,每一件事的结果都是害己害人,只有用‘愚痴’二字才能作他们正确的结论。”

这话倒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睁开眼睛看看,闭着眼睛想想,社会乃至世界上,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人类痛苦,处处黑暗,渐渐走向地狱畜生的苦报,都是人类的共同愚痴所造成。佛陀悲愍众生,教示人类应以“智慧”来对治愚痴,这是离苦之法,世人唯有学佛才能产生智慧,才能渐离愚痴,黑暗才会消除,可转畜生入人道,转地狱为天堂,唯学佛法才能建设共同安乐的人间。

皈依三宝

“宝”是珍贵的意思,凡世间稀有之物,用金钱尚难买到的,都可称之为宝。世人为庄严人身,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珍珠、玛瑙、钻石、砗磲、琦玉等类的昂贵物质为宝,缀成首饰璎珞,佩戴挂饰,显得荣耀;殊不知,人之高贵,不在身上珠光宝气,而在心地清洁善良;要有真善美的人生,唯赖以佛陀的教法来改变过去诸恶所造的习气,重建未来众善所成的现实生活,才能步上光明的前途,达到究竟充实,清凉自在和祥安乐的新境地。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教法,若无诸佛演说这种甚深无上的微妙法门,众生永远不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若无十方三世诸大菩萨及出家僧众承传佛法,续佛慧命,佛法就不能久住世间。能说法的“佛”,佛所说的“法”,传佛法的“僧”——出家沙门,是绝对用金钱物质买不来的,故当称之为宝,所以佛、法、僧为“三宝”。

世人要想得三宝护持的功德,唯有“信”仰才能得到,故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既信仰三宝,就当皈依三宝。“皈依”是一种学佛的仪式,比如学生入学,必先经过报名投考上学受课,才算取得学生资格一样;皈依只是学佛的开始,入佛之门也。皈是归投,依是依仗,皈字含有反黑为白的意思,要发愿永离以往的黑暗,皈向今后的光明,远离众生的黑暗,投入佛陀的光中,从迷惑的黑暗,皈觉性的光明,离开众生的苦海,皈往佛陀的乐土。佛陀的慈光普照,永垂悲愿的双手,时刻都在接引众生;众生正如无知的幼童,不知水边和车路危险及歧途的可怕,只是乱跑乱蹦,不顾生命的安全,不听慈母担心的呼唤,一旦误入歧途,受到苦痛,才想到慈母,赶紧回头,投入慈怀,忏悔莫及,流下痛苦的酸泪,觉得慈母有无限的温情和安稳,才珍惜这是真正安全的保障,自今以后,要依从慈母的告诫,至到终身。

众生因迷失本自觉性,多生累劫,在那茫茫无际的苦海里,六道轮回,头出头没,长期受苦,不知出离,吃尽苦头,受尽辛酸,忽得三宝慈光摄受,觉悟人生所受无不是苦,赶快皈依,攀上三宝的慈航,受持佛陀的教戒,消除深重罪业,建立新生的人生,永离六道苦趣,修学菩萨行愿,广行菩提大道,救己救人,自利利人,完成圆满无缺的人格,最终达到佛陀的境地。仗三宝的慈悲,有如是利益,以三宝的功德来庄严身心,自然馨香远播,光明无量,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人类能及早醒悟,回头是岸,尽形寿皈依三宝,奉行教戒,实践美满快乐的新生活,才能建立真实和平幸福的世间。

绮语

人们要想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由发音藉舌头从口里说出来的话,叫语言,语言以符号用笔墨书之于纸,成文字,画在纸上为图画。当兹科学昌盛,记载和传达语言文字的方法和工具,千变万化,这种发展,如用以利人,将使人类受益更为广大,反之则人类受害更是无穷。要使所画的画美观,加之以各种颜色渲染,变成绮丽;要使写的文章微妙,则润之以精美艳丽情词,变成绮靡;要想说话动听,再加以生动的描述,变成绮语。这个“绮”字是什么意思?说明白一点,可比织布,所织的粗布,只用白纱纵横交织,看起来是呆板的,如经人工精心设计,所织成的绫罗绸缎,柔软无比,锦绣绮丽,炫耀顾客,女性更为喜爱。说话好比如此,一个心中不净的人,企图引诱,或男或女,也会编造许多涉及男女闺房秘事虚假不实的动人心弦美妙之词,使人听了心花怒放,心荡神驰,想入非非,这叫“绮语”。

今之社会,人心不古,坏事辗转增多,绮语亦然,因绮语不戒而引起之害更为广泛,如所流行的伤风败俗之情词艳曲,靡靡之音,充耳可闻,那些动人欲念,使人邪恶的绮情小说、黄色书刊及图画照片,举目可见,善良的社会,弄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引发了许多悲剧,形成犯罪之源,这种腐坏社会国家的狂流,正促成了人伦道德的毁灭,造成了可怕的人间地狱(死后地狱暂且不谈),这是净化人间的大障碍,也是复兴中华文化工作中所遭遇的毒瘤,希望爱国志士,社会贤达,提高警觉,共挽狂澜,呼吁国人,及时醒悟,戒除绮语,截止恶风,才能实现建设成为一个干净庄严国土的高洁构想。

经云,佛陀早劝人类,如能戒除绮语的人,可以决定得到三种好处:“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

所谓智者与普通一般有知识的聪明人不同,因智者智慧圆满,风格超人,道德高尚,立言成经,世人尊仰,惟三世诸佛及诸大菩萨可以当之。儒之孔丘,道之李耳,基督耶稣皆同菩萨,不绮语者,得智人喜爱,并非随便,当极光荣,如孔子赞叹颜回寡言好学,因颜回寡言正是一位不绮语的模范。不绮语的人,诚实无欺,宁静致远,时生智慧,如水澄物现,答人之问,皆契真理,如断绮语,清净庄严,人天敬重,死后生天,具天之殊胜威德,如再转人,多为权贵显要,具足威德,领导群伦,万民崇仰。

谈妄言

妄是虚妄荒诞不实之意,言是语言,从口里说出含有虚妄荒诞而所表达之情意属于不实在的事,例如:说非为是,说是为非,有说没有,没有说有,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诸如此类,表其意欲,行于巧诈欺骗之词,或书之于文字,皆为妄语。妄言绮语,均属口造的恶业,两者细研虽然有别,但言者常混同使用。为求文字明晰,妄语之语字即用言字,意义相同,故谓之“妄言”,乃佛教根本大戒之一。

在国民小学的课本里,有则警策世人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山上牧羊,忽然大声呼叫“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农夫,以为真的狼来了,大家拿起锄头,赶到山上,不见有狼,只见孩子哈哈大笑,以为农夫被他欺骗愚弄,是自己的胜利。过了两天,农夫们遥遥的听到,这个孩子又在山上高喊“狼来了!狼来了!”大家以为又是这顽皮的孩子骗人,谁都不去关心他,这回真的狼来了,结果,孩子的羊被狼吃掉,因此,村人都责备这孩子,不应该撒谎。国民教育为国家根本教育,由此可知我国的教育根本教人不可妄言。

再就中华民国现行法律研究,刑法第九章,藏匿人犯湮灭证据之罪;第十章,伪证及诬告之罪;第十二章,伪造或变造货币、纸币、银行券之罪;第十三章,伪造变造公债券、公司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伪造邮票印花税票之罪;第十四章,伪造度量衡之罪;第十五章,伪造变造公私文书及印文之罪;以及第三十二章,诈欺背信等等罪责而言,虽在犯罪行为之不同,及手段方式各异,归纳起来,仍不出一个欺骗妄言的范围,显见世人因妄言成习,种种演变,为了私欲,互相加害,辗转倍增,以为自利,其实自害,由妄语因缘,竟造成这样可怕的人间牢狱,苦己不堪,上列刑章,轻则罚金,重则徒刑,乃至无期徒刑,总之都是对妄言者的惩罚,是知国法亦不容有妄言者。

由斯可见国教佛教,国法佛法,国戒佛戒,均以利人济世,使社会安宁,人心向善,相辅相成而出现于世间;所不同者,佛法戒未犯者而不犯,国法治已犯者而不再犯,若我国民皆能信奉佛教,遵守教戒,不但没有触犯刑章的可能,人间亦可成为现实的清净乐土,不待死后再堕地狱受诸苦报了。

可叹多数世人,万欲熏心,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制造种种犯罪事相,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无形施与此种毒恶的妄语家教,而不自知,以为当然,佛眼观之,实愚不可及,笔者在此合掌恭敬,祈求佛陀的慈光普照,使人们黑暗的心房,永断欺骗妄语,得到光明安乐。

贪欲

贪是过分过量的贪求和贪取,含有不守分与不应该或不正当的意思,贪的结果是烦恼苦痛和失望,所以“贪嗔痴”并列为人生之三毒。

人类为了生存及子孙的繁衍,历史的延续,不能缺少生活必需之物质条件,但应以个人的本分而得,士、农、工、商……各依劳心劳力,以自己的血汗去换来,是分有应得的,一分辛苦即有一分代价,如此满足自己及家庭食、衣、住、行、乐、育之需,才是正当的本分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当受社会的拥护和国法的保障。

世界上,如果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行其道,各守本分,互不侵犯,以求正常的繁荣发展,没有这个“贪”字作祟,就不会发生争端了。如此,世界是永久和平的,人类是永远安宁的;地球上许多地区,不停的战乱,究其原因,都是为了“贪”;翻开人类的历史,几乎没有战争就没有历史,而形成战争的因素,总离不了“贪”,所以贪之为患,可怕极了!

举例说:社会上有人为了贪财,不顾亲情骨肉,卖女为娼;为了冒领保险金,竟将儿女活活烧死;为贪继承遗产,而将生父治死,或毒杀同胞兄弟!对家人如此,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做尽管天衣无缝,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终于逃不出因果报应的制裁。此种愚行,在生时为国法难容,治以应得之罪,为世人共弃,死后必定堕落于无间地狱,受其应得之苦报。由此,得到一个定义,贪心不但有损道德,并会使人行不义。

佛陀洞见贪之为害,是毒是病,将毁灭世界人类,乃悲愍众生,戒除悭贪,视荣华如梦幻,权贵似游戏,并积极倡导教人广行布施;一个常怀慈悲惠施的善人,也就不会增长贪心的恶性了。世人要和平共存,繁荣相处,首需互谅互助,互惠合作,这都是行施之道,所以布施是对治悭贪的良药,故菩萨修行六度,要以“布施度悭贪”,唯有如是,将来和平安乐光明自由自在的新境界,才会实现于人间。

迷信之害

阿难尊者,曾问佛陀:“世尊!末法时期,信佛大众,何以有人,富贵长寿,事业如意,夫妻和谐,家庭快乐?何以有人,事业衰败,夫妻不和,痛苦寿夭,果报不同,如此差别?愿为解说。”

佛告阿难:“一者:有等奉佛,得遇明师,正信不迷,正业精进,广行善业,净施无求,并依教戒,至诚不犯,确实修行,善恶分明,远离邪恶,朝暮礼佛,不违道禁,斋戒不厌,时持庄严,心中欣悦;因此,常为诸天善神拥护,到处与人和谐相处,广得人缘,事业兴隆,生活安适,富贵随至,夫妇偕老,百事如意,皆大吉祥;并出孝子贤孙,善良眷属,事业发展,家道昌盛,光前裕后,众人尊仰,鬼神敬重;是人直心行道,世世修行,后必得果,如此善信,是真弟子。二者:有等奉佛,未遇明师,盲从迷信,不看经书,不明教义,善恶不分,邪正莫辨,纵受皈戒,徒具形式,而不实行,不依佛制,常违戒律,闻人讲道,心存犹豫,乍信乍疑,佛经佛像,不知恭敬,不洁之手,着持经像,或将经书,放置床笫,不净等处,或依伪经,为人演说,既不烧香,又不燃灯,神佛并供,仙鬼杂陈,秩序颠倒,污秽不堪,毫无庄严,不持斋戒,更不敬僧,敬佛祀神,腥素不分,礼不如法,悭贪不舍,纵然拜佛,或行布施,心存不净,诸多妄求,正业不进,崇邪迷信,烧纸卜竻,亲近巫师,祠祀邪鬼,杀生贿天,臊祭佛圣;因此之故,天神远离,不愿庇佑,妖魅日进,恶鬼入门,迷邪屯集,阴气袭聚,此诸因原,亲眷朋友,不得和谐,衰象日增,不可收拾;推其习气,恶道中来,人天善根,尚属微薄,今生来世,须经恶报,如此等人,非真弟子。暂现吉象,非此因缘,喜之着迷,果必迂曲,将来业报,尤更堪虞,生多灾难,病苦烦恼,横祸寿夭,其出子孙,诸根残缺,或产白痴,竟多不肖,愚痴恶行,损德败家,歹名四布,如是人等,寿终之后,轮回恶道,畜生鬼类,甚难离苦,必堕地狱,拷掠剥割,偿其罪报,酷不可言。此等众生,三世积恶,果报必然,今幸得人,不近明师,愚痴盲昧,败相百出,不知自咎,怨天尤人,责圣怪神,自迷不误,故此乃尔。”

佛陀并说:“世人不达,心怀不定,善恶昧明,善心不固,恶念时增,违负佛恩,趣向三途,自作自受,自作自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祸福自招,不可不慎。十恶怨家,当自远离,十善厚友,当更亲近,一切福报,皆从善生,善如大船,能度苦海,信善行善,家内安和,福报自至,从善至善,辗转增加,非神授赐,不可妄求,恶因恶报,今再不信,复更增剧;善恶逐人,如影随形,时刻不离,善恶报应,亦复如是,不可狐疑,罪福分明,坚信不移,心自常安,告诫至诚,善自为之。”阿难闻示,欢喜信受,普劝奉行。

今世佛徒,常以此问,藉资酬答,俾作南针,“佛世难值,经法难闻”,阿难尊者,宿植福本,得侍佛陀;今虽末法,尚能皈依,闻经修学,亦宿善根,应自尊重,常念报恩,上求下化,弘扬佛教,广利世人,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善莫大焉。

邪淫罪

佛教的根本戒律五戒中的第三戒,是“戒邪淫”,因邪淫是人间十恶行之一,如果不邪淫,就变成十善行之一了。邪淫为何要戒,俗说:“万恶淫为首”,是指的邪淫,而非正淫,人们应当深切的去了解它。

淫,是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凡世人所知道的动物,亦都有淫,为繁殖后代,无论高等动物、低级动物,都和人类同样的需要,大多数的动物,因生理自然的趋向,将届生育时才行淫,这是正淫,如象行淫时怕被同类或其他动物看见,必先找到隐蔽之处,故誉象为知耻的动物;狗则不然,在那通衢大道,或多人广众之处,或在人家厅堂里,随便调情行淫,因狗是不知羞耻的动物;如男女间之授受不清,或不正当的结合,人则指之为“苟合”,故人之为贵,乃知廉耻,明礼义,守道德,其他动物则不然,古时孟夫子很感慨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这层意思。

人类古来一贯是主张正淫的,故有夫妻制度、家庭制度的产生,在旧时代即有礼教的约束,如同姓的男女,同宗同血统的男女或近亲不可结婚,今日世界上许多文明的国家,都制定法律来维护人类善良的风俗,以求正常的进展,虽号称科学进步的时代,绝不抹煞固有传统的优良文化。

邪淫素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戒,并立国法以维护这种优良的文化和风尚,在现行民法所载: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订定,未到法定年龄不可结婚,直系血亲及直系姻亲,旁系血亲及旁系姻亲之辈分不相同者,旁系血亲之辈分相同而在八亲等以内者,都不得结婚;刑法所载:有配偶而重婚者,以诈术缔结婚姻者,有配偶而与人通奸者,略诱或和诱未成年男女或和诱有配偶之人脱离家庭者,意图营利或意图使被诱人为猥亵之行为或奸淫者,对于妇女以强暴、胁迫、药剂、催眠术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行猥亵或奸淫者,猥亵或强奸未满十四岁之女子者,或二人以上犯轮奸者,或强奸杀人者,对于妇女乘其心神丧失等情不能抗拒而行猥亵或奸淫之者,对十四岁以上未满十六岁之男女行猥亵或奸淫者,对于因亲属、监护、教养、救济、公务或业务关系服从自己监督之人,利用权势而行猥亵或奸淫者,以诈术使妇女误信为自己配偶而听从其奸淫者,直系或三亲等内旁系血亲相和奸者,意图营利,引诱或容留良家妇女与他人奸淫,或使人为猥亵之行为者,以上例举都是因邪淫所致,如有犯之者,分别轻重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此乃国法对犯邪淫男女的惩罚。

以佛法来说,不但上述国法所定为邪淫,就是正式夫妻,非时、非地、房事过度、不卫生,或以不正当的方式,或男或女,手淫、意淫、奸淫、兽合……,都谓之邪淫,不但既遂犯有罪,未遂犯亦有罪,如见别人妇女,即起淫欲贪邪之念,都是有罪,虽在国法未能如此细微详尽,然在因果定律所感,已构成了地狱之罪,属意罪,死后堕入地狱,还要补受其苦报。

一个信佛崇佛的人,奉行佛法教戒,也就是一个遵守国法的好国民,故真正佛教是受国家尊重,受国法保障的宗教。

求观音

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慈悲”的本性,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可惜被多生累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所障蔽了!那些不良的恶习?就是悭贪、嗔恨、挂碍、愚痴、颠倒、我慢、多疑、憎爱、怨恨、邪见、偏执、妒忌等,经常所熏染,时刻辗转增加,造成了每一个人的忧悲苦恼,焦头烂额,因个人所造的恶业,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由多数人的共同恶业,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灾难,扩而致世界每一个民族都在叫苦连天,希望能在劫难的火焰中得救出离;只有我们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护念我们这个忍苦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人们的祸福安危,不管你信仰祂,不信仰祂,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如母忆子,无时休止。只因我们执着偏见和妄想等,而失去了自己的大悲心,甚为可惜!更是可怜!笔者至此,不觉凄然泪下,因此发出呼声,敬请各界善信,不要执迷不悟了,赶快发起大勇猛心,舍弃诸恶,众善奉行,戒除一切恶习,精勤自己学业和各种事业,广行布施,修福修慧,平时多念观世音菩萨,求慈悲护佑;同时更要学菩萨慈悲的心怀,随时对别人伸出同情、慈爱的援手,使我们原来具有的慈悲本性显现出来,与菩萨的救世悲愿相应,就会发生灵验,有求必应了;并要随时清净自己的心意,时刻反省,观照自己的心中,将黑暗排除,身心自然得到安泰,就会离苦得乐,果能如此实行,人人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应化身了,大家必得幸福,我为大家恭喜和祝福!

请多念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请多学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学菩萨

我们谈学菩萨,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中国语文为“觉有情”。佛法将一切人畜皆名曰“有情”,但其他都是没有觉悟的有情众生,惟菩萨是已经彻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有情人类。在佛教来说,菩萨是很重要的修学佛法行人,其行为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救世大悲者。很多不明佛理的人,以为供在寺庙或佛堂上木雕泥塑的,铜铸纸画的,那些人像就是菩萨,当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菩萨,乃是菩萨的形像,如我们学校机关礼堂上所供的 国父遗像一样,因为他们在世时所作的,是崇高伟大的救世事业,其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崇拜敬仰,故以他们的遗像,为我们恭敬供养和瞻仰礼拜的对象,作为我们效法的模范。

菩萨的心量,是大慈大悲的,菩萨的行为,是济人利世的,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那么,慈悲与利世,也是人人皆可学得到,做得到的;但须以发菩提心为准则(菩提即觉道),凡发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在菩萨道中,虽有次第之分,学行之别,在此不必深论,以免初发心者望洋兴叹!以通俗来说,年老的居士(居士是在家学佛者),称老菩萨,年少的居士,称小菩萨,男居士称男菩萨,女居士称女菩萨,故菩萨不一定要出家,而出家的比丘僧,或比丘尼,发菩提心的,则称为出家菩萨,在家学佛发菩提心的,为在家菩萨。普通为初发心菩萨,发广大心的,为大心菩萨,如像观世音、大势至、地藏、弥勒、文殊、普贤等,这些大菩萨,有些是久远劫前,修行成就,早已成佛,倒驾慈航,为普度众生而来的,如观音菩萨;有的是当来下生成佛度众生的,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是发愿到地狱去度众生的,这些圣者就不能与一般初学菩萨相比较了,故尊为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应当是我们的老师了。

以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救世精神,令人崇拜,他深明佛理,故说:“佛学为哲学之母”,又主张“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自可称为爱国救民的中国大菩萨了,虽有人说:“凡是人在耶稣基督的面前,都是羔羊”,但在佛菩萨的理论上,国父确是真正的入世大菩萨,假使耶稣在作者的面前,作者亦将称之为西洋的菩萨,因为他也是发心行善者,若更能发菩提心,将来也会成佛的啊!

世人只知拜菩萨、求菩萨,甚至在菩萨像前,以不净之食物供养,以不清净的心愿去求保佑,这等如一个败家子,求父母允许他做坏事,求父母同意他倾家荡产一样的不合情理,慈爱的父母会欢喜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双亲,会愿意自己心爱的子女胡作乱为吗?这些人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错误,这由于他们不了解父母的爱心,不了解菩萨的悲愿,不知进求学习菩萨垂示教人、救世觉人的道理,这就是迷信;信菩萨要正信、智信、诚信。菩萨也是人成的,我亦是人,菩萨如何学,我亦如是学,菩萨怎样行,我亦照样行,这才是菩萨最喜欢的人,那么,这个人若有求菩萨的行愿,一定是有求必应的,菩萨绝对是灵验的。

在此,衷心的欢迎大家参加修学菩萨的行列,以净化人心,实现和平安乐,自由自在的人间乐土,建立共同所祈求的“幸福”。

谈业果

因是原因,果是结果,又谓之业果。业是人所作的业,由造业而产生的结果,故谓之业果。

因果的定律,没有人能够把它推翻,尤其是研究法律的学者专家们,更特别重视,并强调“因果律”的存在,比如说张三杀人,绝不会将李四来抵罪,罪有应得的,还是张三。张三由于贪、嗔、痴、慢、疑等心理的关系,预谋杀人,是因;购买凶器,遂其杀人的目的,是果。再进一步来说,杀了人是因,受到法律的制裁是果。因果是通三世的,张三“过去”有了杀人的动机是因,“现在”他果然杀了人,而“未来”一定受罪是果。又比如农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瓜的种子,不会收得甜瓜的果实,种了黄豆下去,将来不会收成绿豆;我们人的一切生活行为,时刻都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因饥渴而饮食,因疲劳而睡眠,因疾病而求医,因生活而劳动,因生存而奋斗。勤读的学生,成绩优良,毕业升学,创造他将来灿烂光辉的前途,享受人生幸福的果实。农夫因耕耘而有收获,建筑工人偷工减料所造的楼房,将来一定倒塌。古德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离开这“因果”的范围,但人之为人,有异于禽兽者,就是有天赋的良知,能分别善恶,有天赋的良能,舍恶为善。你看,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爱美、厌恶,何况青年及成年的人们,更应知道离恶向善,戒恶行善。为善为恶,都是造业,有业有报,谓之业报,俗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倘若不报,时间未到。”又云:“为善不昌,前有恶殃,殃尽必昌。为恶不灭,前有善德,德尽必灭。”故因果报应,是不可否认的真理,除了一些不信因果者,敢为杀人放火,胡作乱为,破坏人伦道德,但终脱不了“因果”的铁则;现在作恶,不过是造因,将来痛苦的报应,就是果,凡是明因识果的人们没有不重视“业果”的。耶稣基督也说过“动刀者死于刀下”,是以证明佛教所提倡的“因果”之说,必为基督教及其他的宗教所拥护,我相信神父与牧师们在传教的工作上,是会采用佛说因果之理论的,否则他们为何要推行善业呢?

佛教是最重视善恶因果的宗教,是以佛教最适宜自由世界人类奉行的宗教,也唯有佛菩萨是最明“因果”的,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为菩萨心地清净的缘故,未果先知,知恶因而不造恶因,故谓之“畏因”,一般芸芸众生,不明因果,胡为乱作,造成了恶果时,才害怕起来,悔之已晚,故谓之“畏果”。

在此希望人人能明因果业报的道理,不造恶因,不受恶报,一生行善,享受人天快乐的善业果报,就是幸福。

贪嗔痴 — 三毒

“贪”是贪欲,乃非分的希求,不当的图谋,过量的获取,欲之所使,不厌其多,爱则贪之,贪而不舍,必贯彻其主张,达到其目的,丧失性命,在所不惜,至死不知悔悟,谓之悭贪。“嗔”是嗔恚,乃身心生起热恼、痛苦、憎恶、忿怒、毒害……,能使自己受其束缚,障蔽一切善法,兴起一切恶法,能毁灭自己,毁灭他人,也能毁灭世间,故说“一念嗔火起,能烧功德林”,比喻嗔心如猛火。“痴”是愚痴,乃心性闇昧迷惑,不明事理,不应想而想,不当说而说,不可作而作,一切烦恼由愚痴而生,一切不良的行为,也由愚痴而起;愚痴能使人烦恼、昏聩、错乱、迷糊、污浊,故愚痴好比是浊水。总之,“贪嗔痴”能造成人间的苦海,人间的地狱,它毒害人类,摧残人类,称为“三毒”,哦!这是多么难听、难看的名词;是多么可憎、可恶的事相。

“贪瞋痴”三者,是如影随行,互为因果的。比如:几个小孩共同玩弄一件大家喜爱的东西,个人都会生起独占的欲念,结果势必争吵、啼号、甚至打架;男女为了爱欲不遂,竟毁容伤害,或投水自杀,这是多么愚痴、可怜、可叹的行为,社会上为了色情、财物、虚名、邪见……,到处呈现一片“贪嗔痴”的景象。如果到监狱去访问一次那些锒铛在押的男女老幼同胞们犯罪的经过,没有那一件是离开了“贪嗔痴”的。从前我国军阀横行,争地盘,打内战,损同胞,闹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再说,日本军阀们一念之贪,起了征服世界的野心,发动了一连串大规模的侵略战,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死去了千千万万的人类;盟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以原子弹才结束了战争,这些何尝不是因“贪嗔痴”的毒性作怪。

“贪嗔痴”实在可怕极了,人类要祈求世界永久和平,人生利乐,就要互不相贪,不起嗔恶,没有愚痴。当知,人类不是人类的敌人,唯有“贪嗔痴”才是人类的公敌,大家应自提高警觉,醒悟过来,赶快信仰维护崇高伟大觉人救世的佛教,各守本分,精勤正业,互惠合作;以“喜舍”治“贪欲”,以“忍辱”治“嗔恚”,以“智慧”治“愚痴”,此乃佛教对治“三毒”的良药,人们应相互劝勉,共同追求人生离苦得乐的真理,走向幸福的康衢大道,建设安祥、和乐、光明、丰美的人间净土。

惑业苦

“惑业苦”这个名词,很少有人体会它,研究它,了解它。人们常在烦恼苦闷中“叫苦连天”,但不知苦从何来,如何离苦,如何得乐;苦乐绝不是有什么宇宙主宰者的安排赐与,千万不可妄生误会错怪。

人们有无量无边的苦恼,推究其原因,无不皆是由造了苦的业因,才受苦的果报,各人造的叫“别业”,大家造的叫“共业”,别业报在自己家庭及子孙受苦,共业则报在社会群众及世界人类受苦。造业有造业的因,“惑”就是造业的因,“业”就是惑的果,总之,因“惑”才造业,因“业”就受“苦”。

“惑”是人们心中所起的一切迷惑,“业”是人们行为的造作,由迷惑造成的业,所受无不是“苦”。比如人们犯罪,当初总是胡里胡涂,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一旦构成了犯罪的行为,受自己良心的责备,或受国法的制裁,或死后下地狱,后悔也来不及了,当初胡涂,就是“惑”;这种迷惑,则是因为人们多生累劫以来,有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多疑、憎爱、颠倒、怨恨、邪见、偏执、妒忌……等种种习染心理病态所使然,这种病态叫“无明”,因无明障蔽了人们本具清净光明的佛性所起的烦恼,称“无明烦恼”。但人们竟执迷不悟,以非为是,认假作真,迷上加迷,互相凌虐,冤怨相报,造成了人类的灾难,苦海无边,大家一直在苦海里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不知出离,以觉者的眼光看来,哎唷!众生实太可怜了。

一切众生,要得人身,实在不易,我们今既为人,不知学佛,太可惜了。学佛的目的,是离苦得乐,佛的光明是永恒的照耀着,人们为何不朝着光明前进!只要我们睁开慧眼,就会得见如来的光明,只要把我们的心门打开,让佛陀的光明去排遣心中的黑暗,积极作除“惑”的工作,不造恶业,努力推行善业,要把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污土,建设成为人间净土,使人们享受着人生真正的幸福。

无常

古今中外的人类,无论黄种人、白种人、棕色人、红种人或黑人,不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人,就是天上的天人,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祈求永恒,希望自己长寿,所受用的器具,和所有的财物,也想长久不变,永远不坏;最恐惧,最厌恶的,就是“无常”。古代愚痴无道焚书坑儒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妄想自己长生不老,竟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三千童女,远航东海的蓬莱岛上(今日本),去求长生不老仙丹,欲遂永远不死,永作皇帝的梦想,就是一个很显明确切的例证。

殊不知我们这世间,那有长远不变的呢?时间一剎那剎那的过去,世事也片刻不停的变迁,万法由因缘所生,又由因缘而消灭,人类以及其他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住异灭”的,一件新美的东西,或一幢豪华的大厦,时时刻刻都在变异中,几年或几十年,眼见就会陈旧而坏灭,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也是经过“成住坏空”,不停的变,终会毁灭的。回忆,三十年前认识的苗条淑女,不觉已是人老珠黄,那时的英俊青年,如今已是两鬓霜白,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七、八十岁,那个不是耳聋眼花,齿落发白,身体伛偻,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朝不保夕,人满百岁终是死,黄泉路上壮年多,昨日人我是非,斤斤较量,今天“无常”一到,仍是空手而去,所带走的,不是娇妻美妾、爱子贤孙、金银财宝、良田肥畜、珍玩华屋、显贵权力;而是你生平所造的一切善业和恶业,善则生天享乐,恶则入地狱受苦。天上的天人,天福享尽,当快死的时候,也有五种衰败现象:一、衣裳污染埃尘垢腻;二、头上的华鬘萎悴;三、两腋汗出不止;四、身体失去威光,秽臭不堪;五、平素喜欢的宝座,也不乐坐了;如有罪业的人,还要堕入地狱,铜墙铁柱,剑树刀山,油锅钉床,冰寒火热,受苦无间,更不堪言,“无常”恶鬼,跳跃欢喜。复再转人,甚为难得,今既为人,何不把握这可贵的人生,多行一些善业,不做任何恶事,以求福报呢!

我们不但只求一些轮回的生灭的不究竟的人天福报,更应进一步追求佛陀启示的真理,开发自己本具的智慧,福慧双修,快登慈航,渡过苦海,得到极乐,只有十方诸佛的净土,才是真正清凉安稳究竟圆满吉祥的所在,到了彼岸,才能永离人天鬼畜六道轮回之苦,才没有“无常”鬼魅的羁绊,只有在如来的光明中,才能获得无量的长寿,无尽的安乐,无穷的福报,永远的自在,永恒的幸福。

布施

什么叫“布施”?曰:以财物分给他人为布,克己惠人为施;有的人给与没有而需要的人叫布施;总之心生慈悲喜舍,以医药、饮食、衣物、金钱等一切福利与人,除人之痛苦,给人以安乐名布施;以舍宅、林园、产业、金银、财宝一切资具供给佛、法、僧三宝门中为布施。喜舍的人称施主,所施虽有种种不同,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布施是因,施者可得大富安乐之报是果,故布施名为种福田。福田分三种:济贫为悲田,惠父母师长为恩田,三宝为敬田。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种树,本种一核,稍稍长大,收子无限”,“为人大福,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施一得万倍之报,言不虚也。

布施可归纳为三种:

一、财 施:以世间财物施舍济贫,解除人之困难。
二、法 施:宣说佛法悟人,度人离苦得乐。
三、无畏施:以无畏之世出世法施人,救人脱离厄难。

布施最好躬亲授与,不当转手他人,如请人代宴,不得自饱,布施修福,自作自得。布施时当以谦逊抱歉的态度,并以爱语安慰,如对父母尊长三宝,更应谦恭有礼。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以纯洁清净心而布施,谓之净施,所获功德果报甚大;布施时心中无能施者,无受施者,亦无所施物,谓之三轮体空,又谓三轮清净施。心地观经布施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布施应不住一切相,布施时心量如虚空,虚空不可思量,布施福德亦不可思量,所以布施以无相、无住、无愿施为最殊胜;以布施供养三宝之功德福报为最广大。

若人行布施时,当施不离法,法不离施,名为合法。舍卫国王问佛:“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是布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大王!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益,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若见人行布施,不可阻止,更不可心生嫉妒,应当欢喜赞叹,亦获甚大福报,有沙门问佛:“随喜赞布施,其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热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是故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奉劝世人,如上行施,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饮酒的过失

酒是一种含有刺激性、麻醉性的饮料,世界上的酒,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总之,饮酒能使人兴奋,神经麻木,意志迷蒙;除特殊药用之外,其害无穷;兹略举二十六项如后:

面相难看:饮酒之后,面色变常,或红或青,种种坏色,颇为难看。
臭气难闻:酒后息气,令人难闻,狂饮致醉,呕吐秽物,更是难堪。
神志昏乱:恣意饮酒,神志不清,一切行为,无不昏乱,所作皆非。
眼视不明:酒醉之时,眼目昏瞶,看人见物,如旋如转,易生祸事。
鼾声如雷:狂饮致醉,呼吸困难,睡眠之时,鼾声大作,令人厌恶。
常怀嗔怒:酒后易怒,常现嗔恶,不分贤良,不辨是非,甚或打骂。
舍善为恶:恣饮失智,不知从善,杀盗淫妄,两舌恶口,无恶不作。
不务正业:嗜好饮酒,呼朋引类,以酒为乐,常作邪行,正业皆废。
斗讼之端:酒醉发狠,争胜打斗,不惜生命,无事生非,或者涉讼。
百病之源:酒饮过度,身体失调,精神衰弱,肝胃伤害,易生疾病。
人见下劣:只顾恣饮,不顾威仪,举动轻薄,人格丧失,众所贱恶。
恶名流布:肆意恣饮,不重名誉,不振精神,败相百出,丑名四溢。
爱赌好色:饮酒之人,嗜赌好色,伤身败德,损钱不计,国法不惧。
财物损失:一旦醉乱,心无节制,费用无度,卖产当物,在所不惜。
恒无羞耻:酒醉失态,胡为不检,随地倒卧,衣不遮体,不知羞耻。
丧失信誉:酒醉忘事,习惯为常,只顾饮酒,不顾信用,机会常失。
狎近恶友:饮酒之辈,多交酒友,难解难分,结为势力,见恶勇为。
疏远贤良:贤者近贤,善者近善,饮酒之人,近墨者黑,贤良疏远。
骂神谤佛:神佛之道,教人为善,重视因果,饮酒之后,不信神佛。
不敬尊长:恣酒失智,不分尊卑,不孝父母,不敬尊长,待之无礼。
断智慧种:常常饮酒,增长无明,败坏善根,绝智能种,远离光明。
人共唾弃:恣肆饮酒,不顾家庭,不利社会,有害人类,共所弃之。
横祸当前:酒醉难行,倒沟卧路,堕岩闯车,逢河落水,多遭横死。
日夜忧愁:酒醉行为,毫无理智,多作错事,一旦酒醒,后悔忧愁。
呜呼哀哉:恣饮之人,命如悬丝,无常恶鬼,时刻相候,俟机绑架。
死堕地狱:因酒作恶,种地狱因,身坏命终,堕入恶道,沸屎泥犁。

是故饮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奉劝世人,励行戒酒,共维安乐。

生天的妙法

天是清净光明,自然自在,美妙庄严,安乐殊胜的;天上无病患忧愁苦恼,无诸恶,尽善尽美;享受用具,衣饰饮食,楼台亭阁,屋宇宫殿,林园树木,异草奇花,一切赏玩,不须营谋劳作,随喜成就;其身幻变现,面目圆满秀丽,净洁微妙,常有光明,更有神力,腾空飞行,没有疲劳,衣无垢腻,璎珞如意,寿长不老,福乐超过人间百千万倍,许多情景,更非笔墨可以形容,故天的境界,是我们这个忍苦世界的人间所仰慕向往的。

天道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从下至上,每界各有许多天,各天之主皆奉佛教。

“欲界”有六天:

一、四天王天:有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各领其众。
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此天四方各八天,连中计三十三,天主释提桓因,又名帝释,世人称上帝,又曰玉皇。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现为该天教主。
五、化乐天。
六、他化自在天。

“色界”有四禅天:

一、初禅:有梵众、梵辅、大梵三天。
二、二禅:有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地球初成,人即从光音天下降)。
三、三禅: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
四、四禅:有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

以上这些天,要以个人平素为善的业力及修行的程度,分别得生其各天界。

佛说人应行孝父母,并以上品十善为生天的因缘,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以上十种善业均能做到上品,得生欲界诸天,否则仍生人间,幸得多福;此外,还要加修清净梵行,离淫欲,习禅定,行大慈等,生色界诸天;再加修四空定,才能生无色界四空天。

世人行善生天者为众,但普遍多不解其义,每于年节良辰,生日嫁娶,喜庆吉日杀生拜天,求增福寿,祈诸成就,殊不知天有好生之德,被杀之生灵,怨气冲天,不行善已被诸天厌弃,怎能保庇满愿呢?而被杀者,冤怨相报,今世你杀牠吃牠!来生牠杀你吃你!结果共业所感,刀兵水火,地震风灾,农作歉收,疾病死亡,皆降世间,人类互相残杀,世界那有和平之日。可叹世人一善尚难做到,何况十善!不能行十善,反之则成十恶,十恶乃是造地狱正因,生天不得,人身难保,地狱已成,此不能责怪拜天不灵了。人类要想多福长寿,皆大吉祥,圆满如意,即应广行十善,行孝父母,戒杀护生,并以香花、水果、素食敬天,诸天才会欢喜,不但降福于人,更是生天妙法。

地藏报应录

佛陀开示四天王曰:“地藏菩萨对世间作恶众生说如是报应”:

“杀害众生者 遭宿殃短命报。
窃盗财物者 遭贫穷苦楚报。
常犯邪淫者 遭雀鸽鸳鸯报。
常犯恶口者 遭眷属斗诤报。
常行毁谤者 遭无舌疮口报。
常犯嗔恚者 遭丑陋癃残报。
悭吝不舍者 遭所求违愿报。
饮食无度者 遭饥渴咽病报。
畋猎恣情者 遭惊狂丧命报。
悖逆父母者 遭天地灾杀报。
烧山林木者 遭狂迷取死报。
网捕生雏者 遭骨肉分离报。
毁谤三宝者 遭盲聋瘖哑报。
轻法慢教者 遭永处恶道报。(指佛法佛教)
破用常住者 遭轮回地狱报。(指佛教寺庙公用财物)
污梵诬僧者 遭永在畜生报。
汤火伤生者 遭轮回递偿报。
斩斫伤生者 遭轮回偿命报。
破戒犯斋者 遭禽兽饥饿报。
非理毁用者 遭所求阙绝报。
吾我贡高者 遭卑使下贱报。
两舌斗乱者 遭缺嘴烂舌报。
常生邪见者 遭边地受生报。
对前后父母恶毒者 遭返生鞭挞现受报。”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因身、口、意三种业,所造的恶习结果,百千万报,说不能尽,以上不过略举而已,众生的业感差别,地藏菩萨即以百千万亿方便而行教化。

人类造业后所受的果有三种:

第一是“果报果”:一死就堕落地狱,受其罪报。
第二是“习气果”:从地狱出,再投生人间,受短命或邪见的果报。
第三是“增上果”:是人自心专造十恶罪业的,对于一切的外物,没有恶习。

人若造罪业,可归纳为四种报应:

一是“现报”:今身造业,今生就要受报,世人所谓“现演现报”。
二是“生报”:今生所造的业,要到来世的后生,才能报。
三是“后报”:今生所造的业,要到来生后二三世才遭报。
四是“无报”:无报又分为四种说明。

无报四种:

一、时定报不定:报应的时间已决定,但因他故,报还可以转变,所以不定。
二、报定时不定:应该遭受何种业报,已经决定,但是时间还可以改变,所以不定。
三、时报俱定:应该受的报应已定,应在何时报之,二者都已决定。
四、时报俱不定:因业报没有决定,所以时报也就难以决定。

因众生造业时,有先起了罪念而后去行的,名“作具足”;倘若事先没有生起罪念,而偶然行的,这叫“事不具足”,这就是有意与无意之差,所以才有时报俱定及时报不定的分别。

常听人说:“有人作恶多端,竟然大富大贵,有人一生行善,反而贫苦下贱。”怨叹老天没有公平,当知这个不是奇怪的事,古人既已说过“行善之家,必有余庆;作恶之家,必有余殃。”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未见报,时间未到,时到必报。”等到报应的时间到了,善恶自有分明,因果丝毫不爽。